为贯彻落实福建省委宣传部“福”文化推进会精神和有关工作部署,推动“福”文化助力文旅产业发展融入乡村振兴,涵江区围绕市委市政府“莆阳开春,开河、开街、开村”部署要求,在白塘镇双福村策划了“迎福、纳福、接福、赏福、送福”活动,释放村落魅力,将历史文化与“福”文化有机结合,发挥优势,以“水上游、陆上观、田里玩”乡村旅游发展路径,打造“享口福、享清福”的莆仙“福”文化特色IP,打造新兴旅游目的地和乡村振兴新样板。
春节期间,双福村吸引众多市民游览观光
荔林水乡韵味足
立足于荔林水乡地理条件。从远山逶迤而来的木兰溪和延寿溪缓缓流入南北洋,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水系,与白塘湖水陆相通、河网相连的双福村,是点缀其间的一颗绿色耀眼明珠。全村水系长达9.8千米,河沟纵横间勾勒出旖旎的田园风光,是乡村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优秀基础。同时丰沛的水系孕育了丰富的物产,双福村树龄在700年左右的古荔就有10株。古荔枝树品种为陈紫,又名“状元香”,其肉厚核小汁多,肉质滑软,甜中带酸,口感极佳,在清朝时期便成为“贡品”。村民对古荔呵护有加,对其进行挂牌保护,“贡品荔”“孝顺荔”“功名荔”“长寿荔”……每株都有属于自己的名字和美丽传说。从2019年起,双福村已连续举办四届荔枝文化旅游节,开展品尝新鲜荔枝、果园采摘等活动,吸引游客纷至沓来,品尝福地珍品,乐享幸福味道。值得一提的是,在首届荔枝文化旅游节上,58颗陈年古荔竞拍出5880元高价。新加坡“PUTIAN”餐厅慕名与双福村合作,在村里设置荔枝收购点,并通过电商将双福荔枝销往东南亚地区,借助双福古荔,打响莆田荔枝品牌。
白塘湖畔春意盎然
宋代古村底蕴丰
立足于宋代古村丰厚底蕴。双福村村口的牌坊整体以白色为主,拱形桃状穹顶,上方有新月,异域风情极具少数民族特色,在莆田独一无二。依鉴湖而建的古建沧桑斑驳,风韵犹存。门前花草遍地,与湖景相映成趣,悠远宁静,江南水乡景致扑面而来。这个回族风情村寨相传是唐代中兴名将郭子仪之后,宋时迁入涵江双福,繁衍至今900多年。建筑类型多样,古民居、庙宇、书院等历史遗迹比比皆是。郭氏回族祖社、鉴湖书院至今保存较为完整,厝尾“百廿间大厝”、百岁翁故居“三座厝”、沟尾“大厅堂”、圆里“古厅堂”等均显明清建筑风格,具有较高的建筑价值,是民族文化交融的重要承载空间。双福村注重古建筑的保护和开发,盘活“乡愁资源”,通过对外招商,引进文创、休闲餐饮等业态进驻,改造运营隐舍茶院、鉴湖画舫等,让人感受美丽乡村浓浓烟火味的同时,尽享幽静悠闲的慢生活,也为村民增收开辟新天地。
踏春时节双福村游人如织
纳福造福增福祉
立足于莆仙特色“福”文化。双福村广泛宣传营造“福”文化节日氛围,将回族文化与“福”文化融合,展现美丽乡村新画卷。进村,眼见的不止双福,而是满眼皆福。福寿双全、福星高照、厚德载福……村主干道两旁的百福墙上,40多面统一标识的福字成语,展现了村民对知福惜福的追求,更是激发对纳福造福的内生动力。近年来,双福村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探索将风景变为产业、把美丽转化为生产力,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建设、高标准管理,提升乡村由内而外的品位,并引进农业企业,打造优质水果采摘基地,开发亲子农场、体验式耕种等田间项目,把传统农业玩出新花样,丰富游客的田间体验乐趣,形成产业链条,提升农田价值,进一步增进福上加福的民生福祉。
“福”文化景观墙
下一步,涵江区将继续围绕市委市政府“莆阳开春,开河、开街、开村”部署要求,持续营造“福”文化的浓厚氛围,因地制宜策划了“福”文化活动,发挥地区优势,发展新经济、新业态,形成更多“引爆点”助力乡村振兴,一步步将“福”字愿景变成现实。(涵江区融媒体中心 蔡玲 陈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