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我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唱歌、跳舞、学才艺,一点也不孤单。”六一儿童节前夕,笔者走进涵江区江口镇新墩村侨乡留守儿童之家,只见教室、农家书屋、绿色公益电子阅览室、儿童玩具室、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室、舞台、舞蹈室等功能室一应俱全,近百名儿童在老师和志愿者的带领下或唱歌跳舞、或专心阅读、或快乐玩耍……活动室里不时传出阵阵爽朗的笑声。
“全国优秀儿童之家”揭牌仪式 涵江区融媒体中心 供图
新墩侨乡留守儿童之家负责人李金灿告诉笔者,这些孩子都是“洋留守儿童”。每逢周末、节假日和寒暑假,留守孩子们都会聚集在儿童之家看书,参加各种新鲜有趣的活动。十余年来,留守儿童之家联合各部门,通过创办周末课堂、冬(夏)令营等,妥善解决“洋留守儿童”在课业辅导、课外阅读、家庭生活、心理健康、社会保护、个体困惑和能力拓展等方面的问题。
陪伴孩子们体验传统民俗——红团制作 涵江区融媒体中心 供图
涵江区是福建省重点侨乡之一,有海外华侨华人约80万人。因精力和时间问题,他们将孩子留在国内,由祖辈养育或亲属代养,成为“洋留守儿童”。据了解,该区现有“洋留守儿童”688名,其中外国籍儿童184人。家庭隔代教育和亲情短缺问题是这些孩子最大的问题。
近年来,该区致力于把关爱“洋留守儿童”工作作为侨务工作的重要内容,创新“专业力量+协作机制+特色探索”的工作思路,突出抓好“洋留守儿童”学习教育、生活、安全等权益保护工作,全方位、多维度织密“洋留守儿童”保护网。
为“洋留守儿童”开展安全教育 涵江区融媒体中心 供图
涵江区建立了“洋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联席会议制度,构建由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参与、资源共享的“洋留守儿童”保护工作机制。各部门根据工作职能,从教育、就医、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洋留守儿童”关爱。在就医方面,该区“洋留守儿童”均加入医保,生病就医得到保障;在就学方面,该区“洋留守儿童”均享受九年义务教育,在居住地划片学校就学;在社会保障方面,把“洋留守儿童”列入享受关爱服务未成年人保障措施之内,并对失依的“洋留守儿童”纳入低保。
以“洋留守孩子”需求为导向,该区民政局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采取项目化购买的方式引入专业社工机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让更多的人参与服务,形成良性合力,把关爱活动从个人、家庭、社区层面上升到社会层面,构建起“洋留守儿童”全面成长成才的多元保护体系。
开展“爱心妈妈”结对“洋留守儿童”培训 涵江区融媒体中心 供图
该区还精心打造关爱“洋留守儿童”工作示范点,新墩村“洋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基地入选团中央“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和权益保护示范项目”。今年3月,该区多部门联合在海星村建立“青春社·童心港湾”“洋留守儿童”关爱实践基地,推动“网格+留守(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机制,选配“童伴妈妈”,组织家访校访、日常陪护、主题活动、志愿服务等,为“洋留守儿童”带来关爱与温暖,打通“洋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的“最后一公里”。
目前,涵江区已建成1个儿童保护样板示范点、16个儿童保护特色示范点、18个儿童保护的基础示范点,逐步扩大关爱覆盖面。(湄洲日报 涵江融媒体 黄震 陈闽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