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是一个地域独具魅力的人文风景,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它是团结凝聚村民群众的重要纽带,也是独特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传承和发扬好乡土文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良好基础和重要动力。
7月中旬,央视《山水间的家》节目组在涵江区白塘镇双福村驻村拍摄,故宫博物院影视研究所所长祝勇在驻村期间接受采访,他从学者角度谈乡村振兴,建议涵江在优秀乡土文化的基础上,从保护、传承、发展三个层面,对自然环境生态之美和历史文化之美进行再深入、再细致、再全面地挖掘,从而吸引更多游客来双福、游涵江,趟出一条具有涵江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
因地制宜,保护优秀乡土文化。乡土文化具有地域特点,往往有其本土适应性,所以在保护乡土文化时要因地制宜。例如在保护传统民居村落的过程中,在保护建筑主题的基础上要注重存留建筑本身的文化特点和历史痕迹,而非一味求新导致失了其文化“本味”。文化由人而生,当一个地区的民众都失去了对于当地乡土文化的认同感,那乡土文化便是失去了生存土壤的无根之花。故尔在开展乡土文化保护活动时,要尊重当地长久以来形成的民俗习惯,去芜存菁。同时,积极引导村民接受新风俗、新风尚,在保留文化“本味”的基础上,大胆吸收借鉴优秀外来元素,从而使乡土文化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培育新人,传承优秀乡土文化。各地区从多年历史文化中形成的独特人文传统和价值观念在当今社会依旧具有其重要意义。然而,近年来,由于外来文化的涌入,使得乡土土文化受到冲击,许多优秀的本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所以,注重人才培养,充实弘扬乡土文化的人才力量是其中应有之义,各有关部门应当在这方面给予引导和帮助,例如有计划的培养一批由年轻人组成的乡村文化队伍,培养一批新时代乡村非遗传承人、传统技艺工匠等,为传承优秀乡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同时,要加强乡土文化传承志愿服务活动,依托乡村学校少年宫、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等阵地,培育一批优秀文化志愿服务项目,使乡土文化在农村再次扎根。
文明引领,发展优秀乡土文化。要推动优秀本土文化保持长久的活力,便要使其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当下农村现状相适应、与群众需求相契合。一方面,需要在创新表达形式方面下功夫,让本土文化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跟上时代的潮流,适应当下群众的生活习惯,通过动画、音乐、微电影等艺术形式,积极运用互联网、电视、电台等载体传播本土文化。另一方面,要发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引领作用,赋予本土文化适应新时代的文明内涵,发挥好本土文化在移风易俗、倡导文明乡风中的功能,涵养乡村文明风尚,营造良好的乡村风貌,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走深走实。(涵江区委文明办 黄燊)